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苑)在9月22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4年会上,来自各部委,国内外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国际机构以及大型央企国企以及其他各行业领先企业专家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论道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近况与未来趋势,为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对话。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表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上新台阶。一是需锚定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二是以转型金融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与绿色金融形成“双驱”合力,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拓宽现有合作机制下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探索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共同语言”,在政策体系、伙伴关系、务实合作等多方面行稳致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动力(600482)。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北京银行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将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从顶层设计、产品创新、生态建设、信息披露等多维度深化探索,打好特色牌,跑出加速度。一是加强绿色金融战略布局;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三是深耕绿色金融产业赛道;四是共筑绿色金融生态体系;五是践行绿色金融低碳理念。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表示,下一阶段,气候投融资要重点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为核心的政策协同机制;二是完善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为核心的产融对接机制;三是探索以碳定价为核心的市场激励机制;四是建立起以碳足迹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质效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一是传统产业以及“新三样”等绿色产业可通过积极发展并购融资,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转化,协同推进产业进步与技术进步;二是重视提升绿色与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融资支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三是强化普惠金融、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方面的绿色化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也可通过对相关产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标签等措施,对碳排放等信息进行有效披露,激励全社会提升碳减排意识。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表示,相较于气候变化,对自然相关机遇和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以及相关金融支持等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一是强化自然相关机遇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自然蕴含大量的投资机会,通过识别与评估收益,将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采取有益于自然的行动;二是研究探索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框架和准则,重视中小企业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可以推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自愿和适度披露,支持银行提高衡量中小企业自然相关风险敞口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融资;三是丰富自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多元化融资工具和模式,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力建设。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林山表示,随着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前景广阔,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也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绿色发展进程造成一定阻碍;二是发展中国家气候投融资缺口巨大,而发达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分配严重不均衡;三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表示,未来,我国可从三方面做好应对工作,以推动全球绿色经贸规则治理能力的提升。第一,明确绿色经贸规则的底层逻辑,应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企业竞争力等关键要素找准对标的重点和方向。第二,依托自贸试验区等现有开放平台,或通过建设绿色经贸合作示范区,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经贸规则先行先试,形成有效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第三,提升绿色经贸规则治理能力,进一步发挥我国在绿色低碳产品等领域的规模优势,研提中国主张、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从被动对标向主动对标甚至引领转变。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首席代表周爱明表示,亚洲开发银行将继续以身作则,拓展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全球和区域公共产品的投入和产出,持续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物多样性,支持低碳零碳农业。亚行将在能源转型机制、区域迁飞倡议、债务转自然机制等方面谋求创新,并强化区域合作应对跨界气候挑战,与各合作伙伴共助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事业提质增速。
会上股票配资平台下载,中财大绿金院发布了转型金融的机遇与应用参考手册、基于IIGF上市公司绿棕收入数据库的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成果;易方达-IIGF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报告、基于IIGF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数据库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研究成果;以及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支持绿色消费标准研究,聚焦国内与国际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前瞻性、创新性议题,旨在推动未来绿色金融的全方位发展。